近几年类器官技术正在重塑生物医学研究范式,成为精准医疗不可替代的“活标本”模型。然而,由于样本差异大、培养成本高、操作容错低等原因,增加了类器官培养的不确定性。
肠道类器官自 2009 年首次成功构建以来,技术迭代已超 10 年,并且凭借 “低门槛、高成功率、强实用性” 的组合优势,成为新手入门类器官培养的理想选择。
小鼠肠道类器官
低成本高回报的科研“新手村”,7天练就类器官全能战士!
01 低成本开启实验
-
样本来源丰富:小鼠作为模式生物,不论自己饲养还是直接购买都很方便。
-
隐窝细胞量充足:单只小鼠小肠可分离大量隐窝,一次可接种10-8个孔。
02 培养周期短
-
5-7天见成果:小鼠小肠类器官接种后5-7天即可完成原代培养,显著短于其他类器官(7-10天)。
-
近岸蛋白提供即用型小鼠肠道类器官培养试剂盒,实现4-7天完成原代培养

-
4-7天养出类器官
-
即用型,配制方便
-
无血清体系,批间稳定
03 锻炼组织处理能力
-
处理复杂组织:需精细刮除肠绒毛、反复清洗去除肠内容物、EDTA冰上消化维持细胞活力等操作,其处理过程的复杂程度远超其他组织;
-
精度要求高:需要严格控制组织消化的时间以及机械吹打的力度,保证既能够分离出隐窝,又不会破坏隐窝的固有结构;
04 形态特征鲜明
-
标志性出芽结构:小鼠小肠类器官在培养过程中会呈现典型出芽结构,结肠类器官经诱导分化后也可形成类似的出芽(见下图);
-
而其他类器官(如胰腺、子宫内膜等)多表现为均质球状或囊状,形态单一且缺乏动态结构变化(见下图)。


图:小鼠小肠和结肠类器官明场图



图:小鼠胆管、胰腺、子宫内膜类器官,形态相近
05 各个培养阶段特征明显
肠道培养基独具的优势,是每个阶段都能观察到形态的变化,使实验的失败与成功皆“有迹可循”:
隐窝分离(0h):
成功标志为得到大量的隐窝结构

接种(2-4h):
隐窝变圆,说明提取的隐窝保持了活力

中期(3天):
应形成球形结构,小肠会有部分出芽

成熟期(4-5天):
大部分出现典型的芽状结构。

06 无菌操作要求高
微生物挑战:肠道内含大量微生物,是无菌操作的试炼。操作中需严格使用含1%双抗的DPBS反复清洗,对于无菌操作要求极高。
正是因为小鼠肠道类器官培养的以上特点,使其成为类器官入门训练的理想选择。以严格验证为基础,近岸蛋白精心挑选类器官培养实验中必备的试剂,组成类器官培养套装,开学特惠,帮助新手低成本快速入门,培养无忧。

产品推荐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